

“抖落異地的塵土,踏上遙遠的路途,滿懷赤情追求我的夢想,三百六十五日年年地度過,過一日行一程,三百六十五里路呀 越過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呀 豈能讓它虛度……,歌曲《三百六十五里路》似乎唱出了每一個電建人的心聲。特別是那些走入電建一線崗位的青年人,要比別人承受更多的艱辛、付出更多的努力、收獲更多的技能。作為電建核電公司“國和一號”示范項目部管道安裝班的班長,張探已經連續從事管道安裝及施工管理工作13年,從年輕學徒到技術專家,他在生產一線完成了安裝技術的“成年禮”,用智慧和汗水照亮了自己的匠心筑夢之路。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精辟地指出了想要把事情做好,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于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年輕的張探用自己的工作歷程對這句話作出了最好的驗證。
在張探看來,工作實踐中的學習和積累是他一路走來不斷取得進步的法寶。2008年3月,剛從學校畢業的張探來到電建核電公司從事管道安裝工作,涉世未深的他,看到師傅們在工程現場的有條不紊,再對比自己的手足無措, 真切地感受到書本上的知識是有限的,要想學懂弄通,就必須下一番功夫去親自實踐。
于是,他上班時間跟著老師學,晚上則窩在宿舍將白天遇到的問題記錄總結,遇到不懂的問題,就主動向老師傅們請教,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就這樣,他堅實的腳步先后踏過了公司在甘肅、新疆、廣東以及山東的多個項目工地,技術水平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在職業生涯初期積累了寶貴的管道安裝施工和管理經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公司國和一號示范項目部管道安裝班班長,張探總是提前與技術員溝通,梳理施工圖紙,核對管道及支吊架安裝施工所有基礎信息,為管道安裝做好準備工作。通過提前策劃,他會對班組人員進行合理分配。施工過程中,他注意協調并合理配置班組各項資源,優化管道施工工期。
在工程現場,張探是大家公認的“定心丸”。由于他全面熟練地掌握了各施工環節所需的技能,可以隨時隨地應對施工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因此他經常盯在現場對管道安裝各個階段進行施工和技能指導。熱衷于學習新施工技能的他,總是會巧妙地把新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在繁忙的工地上,人們時而見到張探眉頭緊鎖、時而低頭沉思。總是在不斷實踐、求證中砥礪前行。任何工作中的艱辛、曲折阻擋不了這個電建人的“工匠夢想”。
“安全第一、質量第一”是公司的核電文化,更是張探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由于現場施工工作有一定的危險性和核電施工的嚴謹性,他總是能敏銳的發現一些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缺陷和質量缺陷,細節是平凡的、具體的、零散的,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件小事……細節很小,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工作中,廠房設備管道安裝錯綜復雜,但張探總是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設備、管道安裝布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問題解決后再接收,確保后續的管道安裝工作安全、高質量的完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張探常常對班里的“老師傅”說:大家工作要做到精通本職,熟悉相關,了解邊緣,要以良好的工作作風給青年員工們樹立學習的榜樣。” 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時,他從未以班長的身份指揮施工,總會身先士卒,常常是手套一戴,喊起響亮的口號,與大家汗流浹背地奮戰在一起。
精品工程來源于電建人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無論是負責主蒸汽管道安裝,還是負責中低壓管道安裝,張探總是把質量裝在心里、握在手中。每道焊口的組對,他都要反復核對圖紙,細致的查看管道走向、接管座朝向、管道附件位置。用他的話說,管道施工容不得半點錯誤,否則整改返工浪費太多的人力物力。現場安裝過程中,他一刻不曾離開工作崗位,幾乎每個忙碌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在繁忙的電建工地上,張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了他的優秀品格,用他的一片赤誠感召了班里的員工。他在領導眼中是雷厲風行的“青年干將”,在同事眼中是值得信賴的“學習榜樣”,在業主眼中是讓人放心的“電建工匠”。 三百六十五里路呀,越過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呀,一直沒有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