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湛藍,點綴白云朵朵,青山起伏,綿延千里無盡,聳立云端的一臺臺風機隨風呼嘯,與灑向蒼茫的日光共同鐫刻出一方靈境的如畫風景。
在這里,華能蓬萊大柳行二期風電項目巍然屹立,不僅以綠色能源照耀著區域發展的美好前程,更引領我國風電施工向著高標準、高效率、高質量的方向不斷邁進。
一個經典的背后,必然有一支頂尖的團隊。中國電建集團核電工程公司(簡稱“中國電建核電公司”),這支在新能源領域深耕細作10年的電建勁旅,伴隨著轉型升級的號角,肩負著我國能源革命以及地方經濟建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華能蓬萊項目精雕細琢,將電建人智慧的光芒與亙古積淀的文化意蘊交相輝映,光彩奪目。
藍色經濟區續寫電建傳奇
蓬萊,一座承載著千年文化的歷史名城,如今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支點。作為我國“十二五”首個國家戰略,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提出了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讓海洋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的明確定位。
國家戰略的順利落地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可靠而充足的能源保障。“著力構建安全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有序開發風能資源,重點建設沿海7市大型陸地風電基地和魯北、萊州灣、渤中、長島、山東半島北、山東半島南6個海上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被寫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
華能蓬萊大柳行二期風電項目正是規劃中的重點項目之一。這個建設規模為24臺單機容量2000千瓦和1臺單機容量180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的項目,每年可提供近1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與同容量燃煤火電機組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3.1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1噸、氮氧化物120噸、二氧化碳7.9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84.9噸,在以清潔能源支撐藍色經濟區發展的同時,讓這里的藍更藍。
懷揣“服務電力建設、奉獻清潔能源”的初心與夢想,坐擁全國首批百萬千瓦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全國首座百萬千瓦智能化生態電廠,全國單機容量最大火電機組等光輝業績,中國電建核電公司于2006年進入新能源領域,截至今年4月已在全國建成風電場80余座,累計安裝風機2000余臺,裝機容量突破3000兆瓦,成為中國電建集團進軍新能源領域的“領頭羊”。
2015年10月,憑借在一期項目上的優異表現,中國電建核電公司中標華能蓬萊大柳行二期風電項目,負責風機的建設安裝,線路電纜的架設敷設,以及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等任務。
中標伊始,中國電建核電公司總經理助理、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楊靜東運籌帷幄:“我們在風電建設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雄厚的實力以及精湛的技藝,我們要把該項目打造成世界一流工程,為地方經濟發展再添新動力,探索山地風電場建設的先進管理模式,為我國風電事業開辟道路。”
有了頂層設計的高標準,該項目主打精益化管理,克服冬季施工、征地協調等困難,通過細致的前期策劃、嚴格的過程管控,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實現了全部機組并網發電。特別是在2016年7月至8月的一個月時間內,該公司實現了單臺500噸履帶吊完成山地風場12臺風機安裝任務,不僅遠遠超出了業主每月吊裝5臺的預期,更創下了我國山地風電場風機安裝的新紀錄,為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新能源建設的恢弘篇章再添絢麗一筆。
鉆石工程彰顯專業風范
一座山地風電場,30天完成12臺風機的安裝,500噸履帶吊拆卸、組裝各12次,主機附件轉場180余車次,轉場車輛總計在山路上行駛2000余公里。一系列突破常規的數字詮釋著一項優質工程的完美履約。在這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努力與付出?
開工之前,中國電建核電公司華電蓬萊施工項目部精心策劃:合理部署施工機械和人員,除了常規的配置,現場增配一臺220噸汽車吊,集中吊卸機艙及安裝第一段塔筒,從而提高了風機的安裝效率;提前修筑風場道路、施工平臺,確保設備運輸車輛通行無阻,并針對不同條件的安裝平臺制定不同的設備存放、吊車拆安、風機安裝等方案;實地督促設備生產,為確定500噸履帶吊大型機械及人員進場時間提供了重要依據……“從設備制造、出廠直至進入風場,我們派專人與設備商、司機保持電話聯系,并通過微信群上傳照片等方式掌握實時情況,從而有力保障了風機安裝的進度。”項目部辦公室主任張鳳雷介紹說。
由于對風速要求較高,葉片吊裝直接影響著整個風電工程的安裝進度。項目部在開工前仔細查閱氣象資料,深入走訪老鄉,掌握了當地氣象規律,合理地安排葉片吊裝時間點,為工程按期推進創造了條件。
“起初,業主為了盡快完成工程,提出開辟第二個作業面進場施工。當看到我們在現場合理高效地組織和實際成果,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我們也由此節省了機械租賃等一大筆費用。”身為施工項目部經理,李鋼幕是該公司最年輕的項目經理,卻在施工進度、質量和安全管控方面表現出超越年齡般的成熟與老練。
秉承“締造鉆石工程、成就業主夢想”的追求,施工項目部在工程質量把控上同樣精益求精。風機基礎環安裝是風機基礎施工的關鍵與核心,如果基礎環差之毫厘,80米高的風機將“謬以千里”大幅傾斜。為此,項目部設置了6道“關卡”,在基礎環安裝的每一道工序增設了復檢環節。經檢測,該項目25臺風機基礎安裝平整度誤差為零。
長度超過40米的葉片,以及重量約90噸的機艙,要被運上山頂并被吊裝到接近100米的高空,安全不可小覷,項目部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編制安全管理指導文件,結合項目特點梳理安全風險防控點,并針對管控要點一一制定應急方案,每天施工前組織站班會布置當天工作,提示安全風險點,并予以明確預防措施……在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整齊穿戴著不同顏色的小馬甲,以及安全帽、袖標、胸卡,上面寫有“操作工”、“電焊工”、“指揮”等內容,從而明確工人工號、姓名、工種,確保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使職責與分工清晰明了。
山地風電場在汛期時受雨水沖刷極易造成道路路基、路面沖刷損壞,道路、安裝平臺邊坡塌方。為此,項目部在修筑道路時根據不同地勢設置排水溝、截水溝、消力池等將雨水分流。在道路邊坡、安裝平臺邊坡較陡的位置砌筑擋土墻,防止塌方,并在道路修筑完成時同步進行綠化。這些做法贏得了業主的高度贊揚,也為順利通過水保驗收奠定了基礎。
十年磨礪鑄就金字招牌
十年前的堅毅邁步,是與未來的真誠牽手。2006年,在我國火電建設風頭正勁之時,作為火電施工領域一代翹楚的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毅然拓步新能源領域,是怎樣一種魄力與遠見?
從華能萊州風電場一期工程讓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到華電萊州虎頭崖風電項目被華電集團評為“窗口”項目,一路走來,中國電建核電公司在風電建設領域披荊斬棘、奮勇爭先、屹立潮頭,以一個個生動的工程實踐推動著我國新能源建設一次次攀上新的臺階——
在中電投內蒙古四子王旗風電供熱示范工程,該公司施工人員在零下35攝氏度的嚴酷環境下,連續突擊,日夜奮戰,確保了我國首個風電供熱示范項目按計劃投產發電;
在大唐文登風電場二期49.5兆瓦工程EPC總承包項目,該公司創造了三個月即投產發電的同行業最快投產紀錄;
在華能甘肅瓜州安北風電項目,該公司在茫茫戈壁演繹著一天澆筑完成一臺風機基礎的“中國電建”速度;
在華能山東泗水光伏發電場工程的高效快速投產,實現了華能集團在山東省內光伏電站零的突破。
華能東營河口風電一期工程獲2010年度“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華能牟平風電一期工程獲2011—2012年度“中國安裝工程優質獎”;天潤萊西南墅風電工程獲2014年度“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十年來,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承建的新能源項目猶如一顆顆繁星,閃耀于我國能源建設的廣闊星空,也鑄就了該公司在行業內的金字招牌。
面對廣闊的新能源市場空間,2010年5月,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成立“風電工程分公司”,并于2012年3月正式更名為“新能源分公司”,該公司開拓新能源領域的步伐堅定而執著。
更加值得驕傲的是,為全面總結風電場施工經驗,中國電建核電公司依據不同的施工技術、地形地貌、風機特點等精心編制,先后出版了《風力發電工程施工與驗收》第一版、第二版,該書一經面世,便成為業主、監理方規范現場施工的一把標尺。2014年7月,該公司借鑒各地風電場、運維公司及風機廠家運維檢修經驗,又組織編寫了《風力發電場運行維護與檢修》一書,在行業內獨領風騷。
“面對我國能源革命的新形勢,以及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新目標,承載著公司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新能源分公司將把握機遇、奮力開拓,以創新發展不斷提升自我的價值創造能力。” 作為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黨總支書記,已在新能源領域打拼十載的蔡國軍信心滿滿,“我們將繼續創新商業模式,以PC、EPC總承包為中心,以單純施工為輔助,以投融資為導向,涉足風電檢修運維、進入海上風電、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向地熱、水能、潮汐能等其它清潔能源領域拓展,形成規模化、多元化發展。”
2016年4月6日,中國電建核電公司正式簽訂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光熱發電項目——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電站太陽島EPC合同,標志著該公司新能源業務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歷經十載,從無到有、由強到優,以“做行業發展引領者”的姿態,憑借一股“敢為天下先”的闖勁,中國電建核電公司在新能源領域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綻放著一家老字號國有企業在時代進步的滾滾洪流下的昂揚姿態……下一個精彩,正等待他們去續寫。